毛主席对雪情有独钟,许多诗词中都有雪的身影。在《减字木兰花·广昌路上》、《七律·长征》、《念奴娇·昆仑》、《卜算子·咏梅》、《七律·冬云》等诗篇中,雪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。然而,其中流传最广、最具影响力的股盈汇,莫过于《沁园春·雪》。这首词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雪的赞美,也深刻反映了他对革命形势的思考。
《沁园春·雪》创作于1936年2月,当时毛主席带领红军东征,突破敌人防线,准备从陕北跨越黄河,进军山西。当红军路过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,遭遇了大雪纷飞。傍晚,毛主席站在雪花飘扬的天地间,心中涌现出对革命事业如火如荼的展望,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、激昂奔放的《沁园春·雪》。全词如下:
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须晴日,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
展开剩余76%江山如此多娇股盈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
《沁园春·雪》问世9年后,毛主席在词中所表达的豪情得到了验证。如同他所说的,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,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抗战,最终赶走了侵略者,英雄的事迹载入史册。
1945年11月14日,《沁园春·雪》首次在重庆《新民报晚刊》上发表,引起了极大反响。民众争相传诵,喜闻乐见。而国民党则在阅读后感到极大的不安。蒋介石的“御用文人”陈布雷第一时间将这首词传达给蒋介石,蒋介石对毛主席的词作赞不绝口,称其词气韵高远、明丽动人,并且寄托了深远的意义。
但陈布雷却未能理解蒋介石的真正意图股盈汇,他连忙附和道:这首词确实气吞万里,可称为盖世之精品。然而,蒋介石听后神色一变,气愤地拍着桌子,严厉说道:“毛主席的词气吞山河,我看他野心勃勃,想要称帝复古。你要赶快组织一些人,写文章批判他,要让全国人民知道,毛来重庆并不是为了谈判,而是想称帝。”蒋介石接着说:“现在重庆很多人都在为毛的词着迷,甚至连‘雾重庆’都快变成了‘雪重庆’,这后果我看不容忽视!”
从1945年12月4日起,国民党旗下的《中央日报》和《和平日报》接连刊发文章,猛烈抨击《沁园春·雪》及其作者。看到这些歪曲事实、胡乱造谣的文章,曾任西南联大的教授孟绝子愤怒地发表文章反驳,直言:“国民党党徒虽多,但其中大多是特务、贪官,根本没有写出像《沁园春·雪》这样的诗词的素质。”
面对国民党文化界的无理抨击,陈毅元帅也写诗讽刺道:“燕处危巢,鸿飞寥廓,方寸荩楼怎比高?”一些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纷纷站出来,针对国民党的攻击展开了有力的反击。他们不仅高度赞扬了《沁园春·雪》的立意与境界,还详细阐述了词中的“风流人物”并非指毛主席个人,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,批驳了那些故意抹黑的言论。
然而,尽管有很多知识分子做出了正面解释,国民党内部仍不放弃,继续挑剔《沁园春·雪》的毛病。在找不到合理的依据后,他们竟然开始造谣,说这首词并非毛主席亲自所作,而是请柳亚子代笔。对此,一些国民党高层在蒋介石的指示下,组织文人根据《沁园春·雪》的词牌和韵律进行创作,试图写出比这首词更胜一筹的作品,并以蒋介石的名义公开发表。
然而,直到国民党撤离大陆,他们也未能写出一首能与《沁园春·雪》匹敌的词,最后只能让这场闹剧成为笑话。
柳亚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,还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诗人,他与毛主席相识已久,两人常常交流文学。1945年8月28日,毛主席赴重庆参加与国民党的谈判,谈判结束后,他宴请了柳亚子等爱国人士。在宴会上,柳亚子赠送给毛主席一首诗,希望毛主席回赠他一首。
一个多月后,毛主席将《沁园春·雪》亲自送给柳亚子,并附上一封信,说明这首词创作的背景。柳亚子读后无比敬佩,给予了极高的评价:“即便东坡、幼安也无法与之相比,更无论南唐小令、南宋慢词了。”柳亚子不甘心,就根据《沁园春·雪》再次作词,题为《沁园春·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多不能尽如原意也》,词中展现了他对毛主席文采的由衷敬仰。
柳亚子的敬佩与钦佩,足以证明毛主席的文采和气度,而这也令国民党内的一些人更加心生恐惧。于是,“御用文人”们开始在报刊上连篇累牍地抨击《沁园春·雪》,意图通过“唱和”之名,贬低这首作品的价值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跟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