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,邑名或可远溯殷商,至春秋战国声誉鹊起,闻名华夏。《国语·鲁语》中的“与邯郸胜击齐”和《春秋·穀梁传》鲁襄公二十七年(前546年)中的卫公子鱄“织絇邯郸”,为文献记载;侯马盟书“甘丹”与“邯郸 ”则是时代最早(前497-前491)的出土文字,与文献记载的时间为同一时期(春秋晚期)。而战国时期的钱币、兵器上,大部分作“甘丹”。秦代则有西安、邯郸分别出土了秦代封泥,说明到了秦代已经定为“邯郸”。
三千年不改的城市名,为邯郸带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。三千年不移的城址,更为邯郸赢得了文化厚重的夸赞。
明清时期的邯郸古城,仍是坐落在战国古城的中心。到了近代,这里凭借京汉铁路的贯通,又重新形成经济商圈,并很快成为四省交界的政治与文化中心,把传统的商业与近代的工业结合起来,最终使得邯郸在解放后走向复兴之路。
邯郸古城明初规模较小,以后经过了拓展、增修、改筑,到明嘉靖时期基本确立了城池规模。从嘉靖到明末,时损时筑,但基本没有大修。进入清代后,邯郸城多次维修,直到同治年间再次大修,也不过恢复到明嘉靖时的规模。明清邯郸城有亭有台,雉堞八里,有楼有瓮,四门通达,有池有河,便于防御。邯郸处在南北东西交通要道,北通幽燕,南达河淮,东下山东,西入山西,虽城池狭小,却巍然屹立,是河北南大门,京畿襟喉地。
展开剩余85%一
邯郸城自春秋见于史册,战国时为赵国都城,其中大北城即位于今日邯郸主城区之下,范围与20世纪80年代的邯郸主城区基本重合。东汉末年,邯郸逐渐衰落,成为一个普通的县城。隋唐时期,邯郸城变得狭小,但仍主要位于今串城街一线。宋金时期,邯郸城位于丛台之南,城南五里有河流滏阳河(或渚河)。
明朝初年,邯郸城在废墟中重建。其时南不过斜街口,北不过观音阁,长不及二里,东西宽不及半里。成化年间(1465-1487),南北各拓半里许(嘉靖《广平府志》作“北拓三里”),并于拓处开东西四门。正德年间,曾两次修建,第一次在正德六年(1511),主要完善城墙,城墙高三丈,阔二丈,周长一万五十尺(约六里半多);正德十一年(1516),改六门为四门,改筑城墙,疏浚沁河。嘉靖十年(1531),增护城河。嘉靖十三年(1534)将丛台与县城城墙连接,台上增建据胜亭。嘉靖二十五年(1546),知县董威修城,使城扩大为周八里。城墙基厚三丈,高三丈,城颠宽一丈五尺,共一千五百八十九垛女墙,四门各券层城。隆庆六年略有修建。
清初康熙七年(1668)因城池大坏,修复后虽广厚不及初制,然雉堞具备。乾隆十五年(1750),大加修整。道光十年大地震,城坏,同治元年到二年(1862-1863)相继重修,恢复到明嘉靖时的规模。
民国时期,因民国六年(1919)大水浸城倒坏,小有修复。1937年由于大雨冲泡和战争破坏,城池均毁,1938年曾较大修复,计城东12处,南城1处,西城6处,北城1处,丛台南水闸1处,共21处,共长八十余丈,“皆修复旧观”。城内建筑多次改建和他用,格局发生一定变化。
1945年邯郸解放,城又有所毁坏。后城池废弃,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城墙逐渐变为街道或为民居占用,但城内道路格局及主要建筑物基本保存。
二
邯郸古城内,共有南北大街三条(城内中街、城内东街诚信配资、新街),东西横街九条:回车巷、西门横街、斜街(分南、中、北三斜街)、庙道街、衙巷口街(学前街)、东关街、连城街、桃园街、东街等,均为老街。四十年代,又有行宫街出现。其余小巷几十条,不少为新建改建。名字也带有不同时代的历史痕迹。
最主要的大街城内中街,南北通达,从南门贯穿北门,五个“道口”列于道左,回车古巷、西门横街翼然在右。城内中街,清代称为南北大街,简称大街(其他南北街均改称南北小街);民国时改为西大街,又称西街;解放后改称城内中街。
城内东街,虽短却直,宽正顺畅,过去由县衙达城隍庙,构成了古县文化的连接地段。城内东街最早称县前南北街,民国时改为东大街,又称东街,指的是从县衙门前到城隍庙门前庙道街一段;现在称城内东街,除了老东街,还包括自原城隍庙向南延伸至斜街的庙前街。
最短的新街,虽曰新,却是城里最古老的街道之一,至今仍未变更,位于县衙东。所谓最短,是从学前街到大察院(今无)。
邯郸古城,最重要的非串城街莫属。然而串城街从来不是正式街名。串城街是最长的一条街,也是邯郸城内最主要的一条街,有人甚至称“邯郸城就是一条街”。串城街也称穿城街,为邯郸明清古城核心地段。至于“串城街”一词何时出现?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?有什么根据和含义?需要专章再论。
城内中街上,五个道口,是古城内交通、居住的主要位置标识。五道口由南至北,分别是斜街口,庙道口,衙巷口,观音阁口,连城街口。
斜街口是邯郸城城内中街上的南端第一口。入内后分中斜街、南斜街、北斜街三条街。是历史形成的特殊街道,也是最为典型的邯郸城道路构架的代表。现在这里已经改称斜街、南斜街,而北斜街已经改为城内东街的一部分。
庙道口因通往老城隍庙而名。从庙道口东进城隍庙正门,也可从庙前穿过北拐走城内东街(接衙前街)抵达县衙。还可自庙门南拐,走庙前街到北斜街。
衙巷口通往的是学前街,学前街又叫衙巷口街,因位于县学(文庙)前,故名。路北自西向东依次是文庙、县衙、察院,东抵新街口。城内的主要的官署建筑均在此。如今这条街早已被改造为人民路,是邯郸城的东西交通主干道。
观音阁口,以东侧路南有观音阁而名,又曾叫小东关街,今改为和安街。邯郸城有南北西三关,没有东关,或者说有东关,却不在东门外,而在县衙后面的观音阁口往东。传说当年张国彦领兵打仗回来路过邯郸,士兵驻扎在此,一夜之间盖起了一道城墙,形成东关。当然这只是传说。东门外地势低洼,积水常存,无法形成市场,早年辟此处(今和安街一带)为东关(又称小东关),是不得已的选择。延续下来,遂有“东关在城不在外”之怪。与“财神在外不在里”形成对应。
连城街口位于北门附近,连城街是向东通往草场的一条小街。在街的东头南拐可辗转到达丛台。明成化以前,丛台及以北的草场等尚在城外,正德、嘉靖年间相继扩城后,丛台成为城墙的一部分,草场也被纳入到城里,此路形成,故名连城。附近的张国彦家、张家祠堂等,构成北门里主要的聚集地段。大司马牌坊颇有气势,是张国彦在兵部任职时的奖赏之礼。
老城五口均在路东,从南门至北门,一路沿行,与东、西两条南北大街,共同形成了邯郸城独居特色的骨干道路肌理。从明初到清末,一直未变,是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。
现在,仅有斜街口仍保留旧日痕迹,庙道口早已因盖了行署家属楼(今市委南院一号楼)而占用堵死,衙巷口演变成今天的人民路,而北部的观音阁口、连城街口,均已消亡在城市化的大潮里。
如果我们仔细看过历代邯郸县城图,就会发现,这些图里,不少把回车巷画在了斜街口的北面,而实际上,回车巷是在南面,且与斜街口保留有近百米的距离。为什么有的图画成这样?原因不得而知。古人画图虽不同今日有科学比例,但大致还是差不多的,况且很多编写者也是本邑人士,难道都没有考察而违反常识?明嘉靖年间的广平府志里,邯郸城图也是这样。这是不得其解的地方。
此外,在历代县志里,还提到一处战国古迹市桥。称在城南门内。邯郸旧志载:“世传昔赵王立桥于此,下有铁柱、铁牛,令市者集于此上。”古人曾对此作过分析:“《水经》云牛首水出自堵山,东流入城,合为一水。市桥殆为此而设欤?今水去,桥亦湮灭无存。”其实,市桥一说,恰好证明,在今回车巷南侧,古代即是河流所经,印证了县志里邯郸城曾经“南不过斜街口”的记述,市桥即为出南城门所必经。只是后来扩城,市桥所在地才因此成为南门内。
邯郸南关外,有一条被称作沙门巷城门及阁楼。阁楼就是吕祖阁。
三
邯郸城道路如此,城门又是如何?根据资料,邯郸城在明初为四门,其中北门在观音阁口,南门在斜街口。成化年间扩城,分别南北外拓,并在拓处开东、西门,形成六门:南门、北门、东南门、东北门、西南门、西北门。而后在正德十一年(1516)修城,堵了东西四门,选在中间的位置开了东门、西门。嘉靖年间,先后修了护城河,确定了东西南北四座城门,并将城墙装饰以砖,城门里外包砌,之后又加瓮城于东、西、北三门,瓮城均南向开门,通过护城河桥沟通城外。定名南门为带河门,东门为瞻岱门,西门为环沁门,北门为拱极门。从此,邯郸城四门再也没有变动。
在邯郸碑林里,至今有一方“三辅锁钥”石刻,由明末崇祯年间邯郸知县赵振基所书。2011年,学步桥北约125米处的北关街东侧开挖的暖气沟槽内,又发现一方题字石刻“雉堞保障”。该石刻为青石,横长方形,长91厘米,宽51厘米,厚27厘米,表面光滑,其余为毛面,与碑林里的“三辅锁钥”同。两碑落款均为“赐进士第知邯郸县事赵振基建”“崇祯二年五月念七日大吉立”,显然是一对。“三辅锁钥”“雉堞保障”之类的题词,大都为形容城池险要、地当要冲。这里比喻邯郸为京城的南大门,坚实的城墙则是保卫的屏障。推断两方石刻应分别嵌在北关的玉皇阁下的南、北门洞的上方。由于1958年修建纺织厂要运送大型设备从此处经过,玉皇阁被拆,两方石刻由此失散。一方由文物部门搜集后,最后安置在碑林里;另一方则可能是被民众搬回家中使用,后因故散落被埋于地下。这一对石碑,是明清邯郸城的历史见证。
整个城内的道路格局,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,基本没有变化。
这其间,变化最大的是衙巷口街(也作学前街),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路。
人民路位于邯郸市中心部位,为市东西向主干道。1958年,开始修建从陵园西大街至中华大街长812米的石渣路。1962至1974年先后4次对东起中华大街西至浴新大街段路面进行拓宽改造,路面宽度6米至16米。
1980年,对原地委机关门前段道路进行拓宽改造(从东门里至西门口),原路面变为非机动车道,另修机动车道的二分之一。
1982年,邯郸市城市规划将路修改为三块板式路面,路宽37米。
1989年,开始对人民路中华大街西交口至五金街段长310米的道路进行拓宽改造。
1992年,对人民路即五金街口至沁河段道路进行拓宽改造。路面宽度37米,即机动车道15米,两侧非机动车道各8米,快慢车道之间设有绿化带各3米。
就这样,传统的衙巷口街,在一次次改造中,成为一条最宽阔的街道,邯郸市的“小长安街”。而被其分割的城内中街南北两段,也因此而被分别叫作“南城街”“北城街”。
如今,虽然城池已在几十年的城区扩张中全部消失,护城河相继变成了城南街、陵西大街、丛台路和城东街,城门也早已拆除,东西穿城而过的人民路把老城切割为南北两部分,但四门的位置、及城内的道路痕迹,依然可以寻踪。南门里、东门里等街道居委会(社区),尚未退出历史舞台。邯郸古城,以其顽强的生命力,迎来文化复兴的季节……
(作者系邯郸赵文化研究所所长)
来源:邯郸日报诚信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易跟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